我爱一条柴 > 穿越历史 > 汉世祖 > 汉世祖 第561节
  “刘淳也十一岁了吧!”刘承祐表示关心。
  “快十二了!”刘承勋略露笑意。
  刘淳是刘承勋的长子,从小聪明伶俐,很受他喜爱。比起刘皇帝,刘承勋可要专一得多,除了雍王钱妃,对其他女人,几乎不屑一顾。也正因如此,他膝下子女自不如刘皇帝那么旺盛,一直到今夏,钱氏才生下他们的第四个孩子。
  “这样吧,让他进宫,也到文华殿修习!”刘承祐说道。
  对此,刘承勋自是表示感谢,这可不像那些入宫侍读的贵族子弟,至少在明面上,是把刘淳当皇子对待。
  兄弟两人,难得畅谈,一盘饺子显然不够,又喝了些酒,方才相别。
  刘承勋对刘皇帝是敬畏,刘皇帝呢,对这个弟弟,实则还是很重视的,至少,在早年国势艰难之时,刘皇帝完全是把他当作继承人来看待的。
  虽然从未有明诏,但上下实则都清楚。不过,随着国家向安,刘皇帝的儿子们也陆续长大了,此事自然也就当作没发生过了。
  当初让刘承勋坐镇长安,完全是为了培养他,他也不负期望,闯出了一个“贤王”的名头。要说对这个弟弟一点戒心都没有,那也不现实,毕竟刘皇帝就是这么个人。
  不过,那点戒心,只是作为一个多疑皇帝的本能罢了。认真地来说,这么多年下来,刘承勋的表现还是让他比较满意的,贤明的口碑远扬,却不足以让他忌惮,毕竟,名声大者,也往往容易为其所累。
  在刘皇帝的期许中,他希望今后刘承勋能成为“宗室之长”,比起徐王刘承赟,他的优势要大得多,皇室血脉也更近。
  刘承勋退下后,刘皇帝也不由认真地琢磨起来,将之调回朝廷,当付以何职?开封府尹?拜相?分管部司?或者还是给一个有实权的封疆大吏?
  到刘承勋这种身份地位,职权安排,还真是不怎么容易。
  ……
  “柴荣上表辞官,又要请辞,这回是什么原因?”冬至日前,刘皇帝收到了来自洛阳的一封辞表,表示意外。
  如果仔细地观察,就会发现,刘皇帝面容间流露出了少许的不悦。似这等事,也自然是要上报刘皇帝听从指示的,太子与宰臣们都没有做决定的权力。
  闻问,前来奏事的窦仪禀道:“英公之父卒逝,因有此表!”
  这个理由一出,刘皇帝表情恢复了常态,甚至流露出少许同病相怜的情绪,低声呢喃道:“我亡母,他卒父,老人之殇,唉……”
  “陛下,不知当如何回复英公?”窦仪请示道。
  “朕也不忍夺情,诏允!”刘皇帝深吸了一口气,应道:“另外,着礼部遣一官员,代表朝廷前去吊唁一番!”
  “是!”
  柴父死,柴荣要暂离官职,西京留守的位置一下子空了出来,刘皇帝是一下子想到了刘承勋。似乎,正合适,但要不要让他去呢。
  在窦仪退下后,刘皇帝又对喦脱吩咐道:“你亲自走一趟,传诏刘煦,柴府治丧,让他去洛阳走一趟,代为祭奠。”
  说着,刘皇帝则迅速地手书一封,用印之后,交与喦脱。礼部派人是代表朝廷,让刘煦去,则是代表他本人。
  又考虑了一阵后,刘皇帝命人传唤武德使李崇矩,他有些不满,柴父丧讯,竟然是通过奏表,走部堂呈抵他面前,武德司竟然没有提前反应……
  当然,如果硬要以此事责之,理由是有些站不住脚的,只是刘皇帝,有心要敲打一下,或者说鞭策一下。
  武德司从无到有,也二十年了,如今也算是个庞然大物了。而这一壮大,又安稳了这么多年,也难免出些问题,懈怠、渎职,哪怕李崇矩勤勤恳恳,也是难以兼顾周全的。
  第113章 希望渺茫
  一场大范围的雨雪降临京畿大地,雨霁之后,各处也都染上了一层冰霜。两京直道,已然彻底贯通,就像一条坚韧的纽带,将东西两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
  到如今,两京之间,商旅行人往来,络绎不绝,不论春夏秋冬,几无沉寂之时。随着天晴,被雨雪打击了的东西旅人的热情也再度恢复了,受阻的行程,再度拾起,人声畜鸣载道盈野。
  来往的道路间,一支车队显得很特殊,足足三十余名护卫,并且全是骑士,高头大马,形貌魁壮,皆着足以保暖的服袄,袄子下边还衬有护甲,毫不掩饰随身携带的武器,短有刀剑,长有弓弩。
  能够配得上如此规格护卫的人,身份地位显然不同寻常,甚至不能用非富即贵来形容,因为一般的贵族扈从,在出行护卫的人数以及装备上都有限制,而最高等级的王公,也基本知道收敛。
  置于保护中的马车,看起来不算华丽,但足够宽大,精致的则是那些雕纹,以及象征着身份地位的小饰物。
  车夫头戴帽,手戴套,干净而又熟练地驾驶着车马,四平八稳地向西面行去。被掩住的帘幕被扯开,露出一双眼睛,观察着周边的景象。有被霜霭笼罩的原野,有避于道边的行旅,当然,最惹人注意的还是那些骑士。
  “把帘子放下吧!”一道年轻却沉稳的声音响起。
  “是!”回应声恭敬。
  空间足够的马车内,待着两个人,一个年轻,另一个更年轻。皇长子、秦公刘煦,以及昭武校尉耿继勋。
  “陛下对殿下,还是疼爱的,竟然赐下如此雄壮的卫士!”耿继勋感慨道。
  刘煦微微缩在一张裘袍之下,寒冷的天气并不影响他的玉树临风,手里拿着一本书,默默地看着。闻之,刘煦随口应道:“此番奉命西行,他们也只是使命随从,以作护卫,待还东京,还会调回宫中去的!”
  “不然!”耿继勋却摇了摇头:“我觉得,这些卫士,今后会在秦公府当值了,此前陛下赐赵公十名卫士,殿下为长子,当不会厚此薄彼!”
  到如今,大汉诸皇子中,仍旧只有刘煦、刘晞、刘昉三兄弟得以赐爵开府。六皇子刘旻不能算,人家早早地便达到人生巅峰。
  东宫之中,自有卫率,而三位皇子府上的奴仆、卫士,也多自汉宫派遣。这一回不同是,派给刘煦的,是长期在刘皇帝御前当值的大内卫士,这就是特殊之处。
  对耿继勋之言,刘煦显得很淡然,一副不在意的样子:“我何求赏赐?”
  说完,又埋头阅读手中的书了。见状,耿继勋显得有些无聊,不由说道:“殿下,这本《阃外春秋》你都阅读过好几遍了,我也读过,无外乎是些战争史迹概要,何痴迷至此?”
  终于,刘煦抬起了头,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,说道:“古今贤愚,存亡兴衰,悉有记叙!”
  顿了一下,刘煦又道:“我爹当年也常读此书!”
  这么一提,耿继勋当即改口了,道:“那是该多看看!”
  见刘煦已然从书籍中摆脱出来,耿继勋不由说道:“陛下对英国公着实看重啊,其父于国无功,既死,竟也让殿下你冒着这风寒西赴洛阳吊唁!”
  对此,刘煦道:“英公乃柱国重臣,文功武绩,堪称二十四臣之首,父亲倚为腹心,屡托以大事,我也是素来敬佩的。
  柴老太公卒,哪怕是老人辞世,作为晚辈,前往表示哀悼,也是情理之中的事。虽未明言,但我也清楚,我此去,乃是代父吊祭,以叙私谊。你万不可再说此等话,太过无礼!”
  表兄弟两个,关系素来亲密,耿继勋也向来放得开,不过在刘煦认真起来的时候,也往往配合着严肃。
  看了看脸色从容、气度泰然的刘煦,耿继勋张了张嘴,最终只是心中默默一叹。刘煦的人品才干,素为人称道,温文尔雅,如沐春风,如果不是背了个庶子的身份,必是大有可为。
  刘皇帝的这么多儿子中,哪一个出身没点背景,符、高、折这三家自不必提了,连新出生的小十四,其母都是辽国宗室,认真地讲,这也是有一塞外帝国做靠山的。
  勉强能够胜过的,大概只有七皇子刘晖、十三皇刘晔了。刘晔之母,身份显然是最卑微的,毕竟只是瑶族一蛮女。刘晖之母大周,则以才色,素来受宠,而刘晖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来的才气,也令人称道。
  原本,由被太后亲自抚养长大,算是有一把最大的保护伞。然而,如今这把保护伞也倒了,与在朝野内外占据有不小实力与声望的李氏家族之间关系的维系,眼瞧着也薄弱生疏了起来。
  此番代替刘皇帝前往西京吊唁柴父,或许是个与英国公柴荣联系沟通的好机会,然而,不说拉拢柴荣的难度,有一点却是不能够忽视的,汉宫之中还有一个郭宁妃,有皇十二子刘晗……
  从头到尾,如果说有谁能真正无条件帮助支持刘煦,也唯有血脉近亲的耿氏了。然而,与那些声势显赫的元勋功臣、将门贵族相比,耿氏太弱小了,影响也太小了,就那么大猫小猫两三只,甚至于能有如今的贵族地位,都是刘皇帝始终对已故耿宸妃有一段感情,故而照拂。
  而到如今,与其说,耿家支持刘煦,还不如说是秦公在保护他们家的富贵……当然,还有白家。
  也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些因素,哪怕耿继勋这样有些冲劲、有野望的年轻人,也从来没有贸然地向刘煦表示,支持他夺嫡,劝他争储。
  希望,太渺茫了!除非发生什么重大变故,机遇降临,并且刘煦还得有那个才干、志气,但刘煦,从来没有表现出有类似的想法。
  “表哥在想什么?”见耿继勋有些出神,刘煦打量了他两眼,轻笑着问道。
  猛得一回神,注意着刘煦仿佛带着笑意的目光,耿继勋一时竟有些无措,随口应道:“我在想,还有多久到洛阳。”
  “到哪里了?”对其言不由衷,刘煦似乎并不介意,收回打量的目光,向车外问道。
  “回殿下,已进入偃师境内!”外边传来洪亮的回应声。
  刘煦也是熟悉地理的,毕竟从小到大,在刘皇帝影响下,也看了不少舆图,别的地方不敢说,京畿地区,还是算熟悉的。
  “快到洛阳了啊!难怪行旅都多了起来!”刘煦感慨了一句。
  “毕竟是洛阳啊!”耿继勋也叹道。
  说着,不由同刘煦讨论起来:“英公父丧丁忧,将离留守,殿下觉得,新任西京留守,会是谁?”
  “让舅舅担任如何?”瞥了他一眼,刘煦玩味道。
  闻之,耿继勋赶忙道:“殿下玩笑了,我爹可没这个资格!”
  刘煦当然也知道,沉吟了一会儿,说道:“应当是慕容叔公吧!他正监修洛阳,身份地位,都算合适!”
  说着,刘煦再度把目光投在耿继勋身上,道:“表哥,你到如今,仍只是个昭武校尉的散职,就不想着出来做点实事?”
  耿继勋是个聪明人,当即问道:“殿下想给我安排一个实职?”
  “嗯!”刘煦并不否认。
  耿继勋也开了个玩笑:“那就多谢殿下提拔了!”
  “你有什么想法?”刘煦问。
  更继续直接表示:“到理藩院,继续跟着殿下做事如何?”
  刘煦如今已在理藩院任职,担任实权侍郎,管理境内诸异族事务。
  “到地方上去,为黎民百姓分忧解难吧!”刘煦道。
  “当知县?”耿继勋两眼一亮。
  刘煦淡定地摇头:“按朝廷目前的授官情况,怕是不能,或为一主簿、县尉,或许更低!”
  “我去!”没有多少考虑,耿继勋应道。
  第114章 范质薨,帝不豫
  开宝五年冬日,在西京洛阳进行着一场丧事时,东京开封,同样有一场轰动的举哀,并且影响更大。因此,这一回没能熬过这个冬季的,乃是兴国公范质。
  这么多年中,大汉朝堂上涌现出了不少符合当世人价值观的道德君子,范质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。廉洁、耿介、正直,是个有操守,有气节的人。
  而同样是严于律己,比起兖国公王朴,范质的名声则要好得多,也更受欢迎,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,范质没有强行推己及人。
  范质的功绩,主要集中在乾祐时期的前十年,那是个波澜壮阔的时代,范质则为相十载,一路陪着刘皇帝走出困境,整治国家,迈向太平统一。
  虽然在这个过程之中,保守的范质,与刘皇帝也不是始终心心相印,矛盾不少,争辩更多,最终因为政治理念不合,被贬出朝堂,但是范质的政治地位与功绩,刘皇帝却始终承认的,兴国公的爵位,就是最显著的认可。
  哪怕在政治生涯的后期,也还帮助刘皇帝,整肃淮西风气,稳固两江。如今,他走了,盖棺定论,刘皇帝对范质也给予了公允而崇高的身后名。
  让薛居正写神道碑文,并着礼部尚书刘温叟前去主丧,又让太子刘旸以及皇三子晋公刘晞代表自己前往吊祭,追赠太师、尚书令衔,谥号定为文肃。
  就仿佛映衬着范质的廉洁一般,堂堂的兴国公府也透着简朴,不管是门庭,还是园苑,格局都显小气,乃至简陋。前来吊唁的人太多,空间不够,甚至需要排长队。
  不过,哪怕有范质的厉行节俭,范家也不能算穷。范质也不像刘温叟那般,连皇帝的赏赐都要拒绝,再加上每年的爵禄,以其持家风格,都可让范府过富足日子。由于在东京,公卿贵族,上官下吏,亲来的人很多,最引人注目的,还得属太子两兄弟了。
  灵堂高设,场面严肃,刘旸与刘晞在不少人有意无意的目光下,恭敬地向范质的棺椁祭拜。而后看向披麻戴孝守在灵前的范旻,范旻回礼。
  范旻三十岁上下,乃是范质的独子,看起来朴实沉稳,官职度支郎中,是财政方面的一个能才,并且文武双全,还在禁宫当过侍卫。没有任何意外,袭兴国公爵的,必是此人。
  “死者已矣!节哀!”刘旸开口对他道:“陛下讲,范公是他的良师益友,必迎入功臣阁!”
  <div style="text-align:center;">
  <script>read_xia();</script>